發布於 2025-09-04

了解 AI 如何運作:一篇讀懂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現在與未來

Peter yangPeter yang
雙龍體育CEO

#試想,有位博學者窮盡一生閱讀了世上所有書籍、文章與網站,並能深刻領會這些浩瀚知識間的複雜脈絡。這位博學者雖無思維與情感,卻能依據所學到的海量模式,即時整合資訊、回答深奧問題、創作詩篇,甚至撰寫程式碼。這,正是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精髓所在。

從技術層面剖析,大型語言模型是一種先進的 深度學習 模型。它經由海量文字資料的訓練,習得理解、生成、翻譯及處理人類語言的能力。若將其置於 AI 技術的廣闊版圖中,可以想像一個層層遞進的體系:人工智慧(AI)是總體,旨在賦予機器類人的智慧;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是 AI 的子集,專注於讓機器從資料中學習;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則是機器學習中更為深奧的一支,運用複雜的 神經網路 架構進行學習。LLM,正是深度學習在語言處理領域中,最傑出的應用代表。

值得留意的是,LLM 與當前盛行的「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概念既有交集,亦有區別。生成式 AI 是一個更廣泛的範疇,涵蓋所有能創造新內容的 AI 技術,例如圖像生成工具 Midjourney、影片生成工具 Sora 等。而 LLM 則專精於處理和創造文字內容,可謂許多生成式 AI 應用的核心驅動力。

那麼,LLM 名稱中的「大型」(Large)究竟意味著什麼?此詞精確地揭示了其兩大核心特質:

  • 龐大的訓練資料:LLM 的學習素材規模令人咋舌,涵蓋公開網際網路、數位化書籍、學術論文等,資料量常以數兆字來計算。
  • 巨量的模型參數:模型本身的架構極其複雜,擁有數十億甚至數兆個「參數」。這些參數就好比模型在訓練過程中不斷調整的「旋鈕」,它們共同捕捉了人類語言中精妙的語法、語義與邏輯關係。正是這種前所未有的規模,賦予了 LLM 令人驚嘆的語言能力。

事實上,「大型語言模型」這個命名本身,就揭示了它的核心本質與內在侷限。「大型」不僅象徵其強大能力來自於規模化的資料與算力堆砌,也直接導致其訓練成本高昂,且難以避免地從未經篩選的數據中吸收偏見。而「語言」則劃定了其疆界——這是一個基於語言統計規律的系統,並非真正如人類般理解物理世界或抽象概念,這也正是它在嚴謹邏輯推理上存在弱點,以及會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的根本原因。最終,「模型」一詞至關重要,它提醒我們,LLM 是一種對語言的數學建模,一個根據機率預測下一個最可能出現的詞語系統,絕非有意識、有思想的實體。透徹理解這一點,是與 LLM 有效互動並維持批判性思維的基石。

揭開「黑盒子」:LLM 的運作核心技術

大型語言模型看似神秘,其運作原理卻奠基於數十年來的人工智慧研究成果。其中幾項關鍵技術的突破,共同催生了這場語言技術的革命。

核心靈感:神經網路與深度學習

LLM 的底層架構源於對人腦結構的模擬,即「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如同人腦由數百億個神經元相互連接而成,人工神經網路也由許多被稱為「節點」的計算單元構成,這些節點分佈於不同層級,共同協同處理資訊。

一個基本的神經網路結構主要包含三種層級:

  • 輸入層(Input Layer):負責接收原始資料,例如句子中的每個單詞。
  • 隱藏層(Hidden Layers):位於輸入層和輸出層之間,是進行大部分運算和特徵提取的場所。「深度」學習的「深」,指的正是擁有數個乃至數百個這樣的隱藏層。
  • 輸出層(Output Layer):生成最終結果,例如預測出的下一個詞彙。

在訓練過程中,神經網路會不斷調整節點間連接的「權重」(weights)。這個過程就像是從錯誤中學習:一旦模型的預測有誤,它便會反向修正權重,以便下一次能做出更精準的判斷。

革命性突破:改變一切的 Transformer 模型

在 2017 年前,處理語言等序列資料的主流模型為循環神經網路(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RNNs)。其運作模式是依序處理句子中的每個詞,試圖將前文資訊「記憶」並傳遞至後文。然而,這種設計存在一個致命的「瓶頸」:當句子太長時,來自開頭的資訊在傳遞至結尾時會變得模糊甚至遺失,如同一個漫長的傳話遊戲。

2017 年,Google 研究團隊發表了《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這篇論文,提出了一種顛覆性的全新架構—— Transformer 模型。相較於 RNNs 的序列處理,Transformer 能夠以「並行」方式同時處理句子中的所有單詞。這種並行能力大幅提升了訓練效率,並完美適配現代圖形處理器(GPU),從而使在海量資料上訓練超大規模模型成為可能。可以說,從 RNN 到 Transformer 的躍遷,是 AI 處理序列資料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從一種基於「記憶」的模型,轉變為一種基於「注意力」的模型。正是這項架構上的飛躍,才讓「大型」語言模型的「大」得以實現。

核心精髓:自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

Transformer 模型的核心與靈魂在於其「自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此機制賦予模型在處理句子中任何一個詞時,能夠評估並權衡句子中所有其他詞對其重要性的能力。

舉一個經典例子來闡明:在句子「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那隻動物沒過馬路,因為牠太累了)中,自注意力機制能幫助模型精準理解代名詞「it」指的是「the animal」,而非「the street」。這種解決語義模糊、理解長距離上下文依賴性的能力,正是過往模型所欠缺的。它讓模型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個詞,而是將整個句子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絡,從而能更深刻地掌握語法、語氣及複雜的語義關係。

LLM 的養成之路:從通才到專家的學習過程

一個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並非一蹴可幾,它的誕生通常需要經歷兩個核心訓練階段,這過程可比喻為將一位學生從接受通識教育,培養成特定領域的專家。

第一階段:預訓練(Pre-training)— 飽覽群書,奠定通識基礎

預訓練是 LLM 學習的基礎階段,這是一個大規模的「無監督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過程。此階段,模型被餵食來自網路、書籍、維基百科等來源的巨量、未經標記的文字資料。

其核心目標極為純粹:學習語言的內在規律。最常見的訓練任務是「預測下一個詞」(Next Token Prediction)。模型會看到一句話的前半部分,隨後被要求預測接下來最可能出現的詞。透過數以萬億次的重複練習,模型逐漸掌握了語法結構、詞彙語義、事實知識以及世界的基本常識。

這個過程就好比讓一位學生完成從幼兒園到高中的通識教育。他學習了廣泛的學科,對世界有了全面的基本認知,但尚未在任何一個領域成為專家。預訓練的成本極其高昂,需要龐大的資料中心、頂尖硬體設備,耗資可達數百萬甚至上億美元。這也解釋了為何目前只有少數科技巨頭有能力從零開始訓練一個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

第二階段:微調(Fine-tuning)— 術業專攻,打造領域專家

預訓練完成後,我們得到了一個知識淵博但略顯泛泛的「通才」模型。微調的目的,就是將這個通才模型轉變為能夠勝任特定任務的「專家」。

此過程會使用一個規模小得多,但品質更高、且通常經由人工標記的特定領域資料集,對預訓練好的模型進行進一步訓練。其目的在於讓模型適應特定任務,例如客戶服務對話、醫療報告分析或法律文件審閱,並使其行為更符合人類期望,變得更有用、更誠實、更無害。這個階段就像是將高中畢業生送進大學,攻讀醫學、法律或工程等專業學位。

微調主要有兩種主流方法:

  • 監督式微調(Supervised Fine-Tuning, SFT)/指令微調(Instruction Tuning):透過提供高品質的「指令-回答」範例,教導模型如何遵循人類的指示,並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 人類回饋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RLHF):這是一種更先進的技術。首先讓模型生成多個回答,再由人類評分員對這些回答進行排序,告訴模型哪些回答較佳。隨後,利用這些排序資料訓練一個「獎勵模型」,最後透過強化學習演算法,讓 LLM 學習如何生成能獲得更高獎勵分數的回答,從而使其輸出更符合人類的價值觀。

這種「預訓練-微調」的模式是應用 AI 領域一項極具戰略意義的發展,本質上是「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的體現。它將最昂貴、最耗費資源的預訓練環節,集中由少數有能力的大公司完成。而後,其他中小型企業或開發者便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相對少量的資料與計算資源,對這些強大的基礎模型進行微調,進而開發出滿足自身特定需求的複雜 AI 應用。這種模式極大地降低了 AI 開發的門檻,催生了 AI 應用的爆發式成長,也塑造了當今由基礎模型供應商主導的產業生態。

靈活的學習模式

經過訓練後,LLM 展現出驚人的靈活性,可透過不同方式應用於任務:

  • 零樣本學習(Zero-shot Learning):在沒有任何範例的情況下,僅憑對任務的自然語言描述(即提示),模型便能完成任務。
  • 少樣本學習(Few-shot Learning):在提示中提供幾個任務範例,模型的表現便能顯著提升。
  • 微調(Fine-tuning):這是最深度的適應方式,透過在新資料上訓練,直接更新模型的內部權重,以達到最佳的專業化效果。

不僅僅是聊天:LLM 的多元應用

大型語言模型的能力遠超出簡單的問答和聊天,它們正迅速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一種基礎性的技術力量,重塑著知識工作。

  • 商業運營與客戶服務
    • 對話式 AI:驅動新一代智慧客服與虛擬助理,能理解複雜的客戶意圖,提供 24/7 全天候即時支援,有效降低客服中心的響應時間,並將人力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
    • 資料分析與研究:LLM 能快速總結長篇報告、學術論文和市場分析,從海量客戶評論或社群媒體討論中提取關鍵洞察與情緒趨勢,為企業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 會議摘要:自動將冗長的會議錄音轉錄成文字,並生成包含關鍵決策與待辦事項的精簡摘要,大幅提升團隊協作效率。
  • 內容創作與市場行銷
    • 自動化寫作:依據指定的品牌語氣和風格,生成高品質的行銷文案、部落格文章、產品描述和社群媒體貼文,實現內容生產的規模化。
    • 個人化推薦:分析用戶歷史行為與偏好,生成高度個人化的產品推薦和行銷資訊,提升用戶參與度與轉化率。
  • 軟體開發
    • 程式碼生成:開發者能用自然語言描述功能需求,LLM 便能自動生成相應的程式碼片段甚至完整函式,極大提升開發效率。
    • 除錯與優化:分析既有程式碼,找出潛在錯誤(bugs),並提出修改建議以提升程式碼的性能和可讀性。
    • 文件撰寫:自動為程式碼庫生成清晰的技術文件與註解,降低新成員的上手難度與維護成本。
  • 專業領域應用
    • 醫療保健:協助醫生撰寫病歷,轉錄醫病對話,並作為虛擬健康助理提供初步諮詢,減輕醫護人員的行政負擔。
    • 法律:加速法律研究過程,能在數秒內分析大量判例法與法律條文,審閱合約並標示關鍵條款或潛在風險。
    • 金融:透過分析市場新聞和交易數據來輔助風險評估與詐欺偵測,並能自動生成初步財務分析報告。
    • 教育:打造個人化學習輔導系統,能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與理解程度,動態調整教學內容與練習題目。

這些橫跨眾多領域的應用證明,LLM 已不僅僅是解決特定語言任務的工具,它正演變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其影響力可與電力和網際網路相提並論。它並非簡單地自動化單一任務,而是在根本上改變各行各業的工作流程——開發者與 AI 協同編程,律師與 AI 共同研究,行銷人員與 AI 合作創作。這種系統性的變革預示著 LLM 將對未來經濟結構、職業分工和商業模式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當今 AI 巨頭:主流 LLM 模型巡禮

當前的大型語言模型領域,呈現出由少數科技巨頭和資金雄厚的初創公司主導的激烈競爭格局。它們不僅在技術性能上你追我趕,更在商業模式和發展理念上形成了兩大陣營,共同推動著整個生態的快速演進。

  • OpenAI:作為將 LLM 推向公眾視野的先驅,其 GPT 系列(如 GPT-3、GPT-4、GPT-4o)一直是業界的性能標竿。OpenAI 的模型以其卓越的通用能力、強大的 多模態處理(同時理解文字和圖像)以及成熟的 API 生態系統而聞名,為全球無數開發者提供了創新的基礎。
  • Google (DeepMind):作為 AI 研究領域的傳統巨頭,Google 推出了 Gemini 系列(Pro, Ultra, Flash)。Gemini 的突出特點是其「原生多模態」架構,即從設計之初便旨在無縫處理文字、圖像、音訊和影片等多種資訊格式。憑藉與 Google 搜尋、雲端和工作空間等龐大產品生態的深度整合,Gemini 在應用落地方面擁有巨大潛力。
  • Meta AI:Meta 是 開源 LLM 運動的旗手,其 Llama 系列(Llama 2, Llama 3)的發布,極大地推動了 AI 技術的民主化。透過向學術界和產業界開放其強大的基礎模型,Meta 催生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開發者社群,加速了在閉源實驗室之外的技術創新與應用探索。
  • Anthropic:由多位前 OpenAI 核心研究員創立,Anthropic 將 AI 安全置於其發展理念的核心。其 Claude 系列(Haiku, Sonnet, Opus)採用了「憲法 AI」(Constitutional AI)的訓練方法,旨在打造「有用、誠實且無害」的 AI。這種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高度重視,使 Claude 在需要嚴格合規和風險控制的企業級應用中備受青睞。

這場競爭的核心,不僅是模型參數多寡或跑分高低的技術之爭,更是一場關於發展路徑和商業哲學的戰略對決。這形成了當今 LLM 領域最核心的二元格局:「閉源」對決「開源」。

閉源模型,如 OpenAI 的 GPT 和 Anthropic 的 Claude,透過 API 提供服務。此模式的優點是使用者體驗統一、易於上手,且模型性能通常處於最前沿。服務提供商可對技術使用進行有效控制,確保安全性和商業模式的穩定。然而,其缺點也顯而易見:使用者被鎖定在特定供應商生態中,缺乏透明度,且長期成本較高。

開源模型,以 Meta 的 Llama 為代表,則將強大的 AI 能力賦予更廣泛的社群。任何人都能下載、修改,並在模型基礎上構建自己的應用,這極大地促進了技術的普及、客製化與創新。這是一種旨在將底層技術「商品化」的策略,可能從根本上挑戰閉源模型的商業護城河。然而,開源也帶來了對技術濫用、安全風險失控的深切擔憂。這場開源與閉源的戰略博弈,將深刻影響未來 AI 產業的權力結構、創新速度和治理模式。

光環下的陰影:LLM 的挑戰與道德困境

大型語言模型在展現驚人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深刻的挑戰與倫理困境。這些問題並非能輕易修復的「程式錯誤」,而是深植於其技術範式中的內在屬性。

幻覺(Hallucination):自信地編造事實

「幻覺」是 LLM 最為人所知的問題之一。它指的是模型會生成看似合理、語氣自信,但實際上完全錯誤或憑空編造的資訊。例如,它可能會引用一篇不存在的學術論文,編造一段虛假的歷史事件,或提供危險的錯誤醫療建議。

此問題的根源在於 LLM 的本質:它是一個機率性的文字預測器,而非一個事實資料庫。它的目標是生成統計上最連貫、最像人類語言的文本,而非確保內容的真實性。當其訓練資料存在空白、矛盾或不足時,它就會傾向於「創作」最貌似合理的內容來填補。為緩解此問題,業界正在探索多種方法,如透過「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技術,讓模型在回答前先從可靠的外部知識庫(如公司內部文件)中檢索相關資訊,以確保回答的準確性。

偏見與歧視(Bias and Discrimination):反映人類社會的缺陷

LLM 的學習素材來自於人類在網路上留下的海量文字,這意味著它不可避免地會學習並複製其中存在的各種社會偏見,包括性別、種族、文化等刻板印象。如果一個模型在訓練資料中反覆看到某些職業與特定性別相關聯,它在生成相關內容時就可能強化這種偏見。在招聘篩選、信貸審批等高風險場景中,這種偏見可能導致不公平的歧視性後果。解決此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包括仔細篩選和平衡訓練資料、進行定期的偏見審計,以及透過微調來引導模型遵循公平與道德準則。

安全性與隱私(Security and Privacy)

LLM 的應用也帶來了新的安全與隱私風險。首先,模型在訓練過程中可能「記住」並無意中洩露其訓練資料中包含的敏感個人資訊。其次,其強大生成能力可能被惡意用於大規模製造假新聞、釣魚郵件、網路謠言或仇恨言論,對社會穩定和個人安全構成威脅。此外,一種名為「提示注入」(Prompt Injection)的新型攻擊方式也已出現,攻擊者能透過精心構造的輸入,繞過模型的安全限制,使其執行惡意指令。

透明度與可解釋性(Transparency and Explainability):難解的「黑盒子」問題

由於 LLM 的結構極其複雜,擁有數十億個參數,其內部的決策過程對人類來說幾乎是一個「黑盒子」。即使是模型的創造者,也無法完全解釋模型為何會給出某個特定的回答。這種缺乏透明度和可解釋性的問題,在醫療、法律、金融等高風險領域構成了巨大挑戰。在這些領域,僅僅知道答案是不夠的,理解做出決策的「理由」至關重要。

總體而言,這些挑戰並非孤立存在,而是 LLM 當前技術範式的系統性產物。模型的強大源於從海量人類文本中學習統計規律,這也決定了它的設計初衷是追求「貌似真實」(plausibility)而非「事實正確」(truthfulness),這是「幻覺」的根源。同樣,學習人類社會的數據,必然會繼承人類社會的「偏見」。這意味著,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可能不僅需要更好的資料和微調技術,更需要 AI 架構層面的基礎性研究突破,例如發展出具備更強邏輯推理、因果理解和事實核查能力的下一代模型。

窺見未來:LLM 的下一步將走向何方?

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日新月異,其未來演化的軌跡已初現端倪。綜合當前研究趨勢,下一代 LLM 將朝著更整合、更高效、更個人化和更自主的方向發展,最終可能演變為深刻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智慧夥伴。

  • 趨勢一:多模態整合(Multimodal Integration)— 超越文字的感知 未來的 AI 將不再侷限於文字。LLM 正在迅速演變為大型多模態模型(Large Multimodal Models, LMMs),能夠無縫地理解、處理並生成跨越文字、圖像、音訊和影片等多種媒介的資訊。這意味著你可以向 AI 展示一張圖片並與之討論內容,讓它根據一段影片創作一個故事,或者與一個既能聽、又能看見你周遭環境的 AI 進行自然對話。以 GPT-4o 和 Gemini 為代表的模型已經展示了這種強大的多模態能力。
  • 趨勢二:效率與普及(Efficiency and Accessibility)— 更小、更快、更普及 在模型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一股追求效率的趨勢也在興起。研究人員正致力於開發更小、更高效的語言模型(小型語言模型,SLMs),使其能夠在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終端設備上本地運行,而無需依賴雲端伺服器。這不僅能保護用戶隱私,還能提供更低的延遲。諸如「專家混合」(Mixture-of-Experts)等技術,讓模型在處理任務時只啟用部分網絡,極大地降低了運算成本,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路徑。
  • 趨勢三:深度個人化(Deep Personalization)— 一個真正懂你的 AI 下一波浪潮將從「一體適用」的模型轉向深度個人化的 AI 系統。未來的 AI 將能夠學習並適應單一用戶的語言風格、知識背景、興趣偏好和長期目標。它會記住你們過去的對話,理解你的個人情境,從而提供高度相關且量身定制的建議與協助。這將使 AI 從一個通用的問答工具,轉變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化智慧夥伴。
  • 趨勢四:自主代理(Autonomous Agents)— 從回答問題到採取行動 LLM 的終極願景之一,是從被動的資訊提供者進化為主動的任務執行者,即「AI 代理」(AI Agent)。這些代理將能夠理解一個複雜的目標(例如「幫我規劃一趟為期五天的東京家庭旅行,並預訂好機票和酒店」),將其自主分解為一系列可執行的步驟,並調用外部工具(如瀏覽器、訂票網站 API、行事曆應用)來完成整個任務。

綜合以上趨勢,我們可以描繪出一個清晰的未來藍圖:未來的 AI 不再是一個你必須打開特定應用才能與之互動的聊天機器人,而是一個「具備情境感知能力的主動式夥伴」。多模態能力賦予它人類般的感知,讓它理解我們所處的物理和數位環境。效率的提升讓它能常駐於我們的個人設備上,保護隱私並隨時待命。深度個人化讓它能夠建立關於「你」的獨特模型,使其協助極具針對性。而自主代理能力則賦予它主動為你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能力。這預示著,未來人機互動的主要介面可能不再是螢幕和鍵盤,而是一種與個人化 AI 代理之間持續、自然的對話。


結語:與 AI 共舞的新時代

從一個模擬人類對話的夢想,到如今能夠撰寫程式碼、分析法律文件、輔助科學研究的強大工具,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歷程是人類智慧與計算能力結合的壯麗篇章。本文引領讀者走過了一段從概念到現實的旅程:我們從一個生動比喻開始,揭示了 LLM 的技術核心——神經網路與革命性的 Transformer 架構;我們探討了其「預訓練-微調」的獨特養成之路,見證了它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我們也直面了其光環之下的陰影,包括幻覺、偏見和安全等嚴峻挑戰;最後,我們一同窺見了其邁向多模態、個人化和自主化的激動人心未來。

大型語言模型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變革潛力的技術之一。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它既是智慧的結晶,也是其數據和設計的鏡像。它的能力邊界、內在缺陷以及倫理責任,需要我們以同樣的熱情去探索和界定。隨著技術的演進,一個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深度協作、共存共榮的新時代正加速到來。在這個時代,培養公眾的 AI 素養、推動負責任的技術開發,以及建立審慎而有效的治理框架,將是我們共同的使命。未來已來,學會與 AI 共舞,將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